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首页>高等教育>正文

栉风沐雨四十载 产教融合育人才

5月6日,江苏职业教育40年座谈会在连云港举行。与会者聚焦“体系、创新、质量、服务、未来”5个关键词,纵论江苏职教40年改革探索、人才培养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展望新时代江苏职教的新征程、新发展。

作为近代职业教育发祥地之一,江苏是我国职业教育普及面最广、声势最盛、成效最显著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职教主要质量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沐浴改革春风,江苏职教硕果累累、屡创佳绩。第一所旅游学校、第一所职业大学、第一所县办大学、第一所中德合作职业学校……许多个“全国第一”,记录了江苏职教的辉煌足迹。迈入新时代,江苏职教昂首阔步,奋力实现“百尺竿头”再跨越。

理念引领,持续推进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事业的现代化。40年来,江苏职教人以此为引领,不断在职业教育的结构、功能、内涵上探索变革、寻求突破。

“改革开放初期,我省紧抓契机,迅速启动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恢复、新办了一批中等专业学校。创造了职业教育与乡镇企业同步发展、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同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省教育厅副厅长曹玉梅用“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概述了江苏职教40年发展历程。

从改革开放初期恢复起步,到20世纪90年代,江苏职教步入大力发展阶段。实施“1122”创建工程,建设101所县级职教中心;实施“双元制”办学体制试点和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开展农科教结合、普职成三教统筹,大力建设农村职教网络体系。

新世纪第一个10年,江苏着力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从880所调整到374所(含技工学校126所),以“5112”教育富民工程为标志,职教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以连云港市为例,“近年来,经过3次布局调整,全市中心城区8所职业院校全部在新海新区异地重建,完善了以中职学校为主体的职教区域布局。”连云港市教育局局长陈中说。

内涵发展的首要发力点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理事长沈健说,201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学制改革、精心选择专业试点、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推进考核评价改革,建立起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贯通、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

“我省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转型发展、提档升级新探索,技术向前沿贴近,专业向高端提升,专业开发向新兴产业拓展。”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院长王兆明等多位与会者认为,江苏职教的率先发展得益于先进理念,受益于持续创新。

“创新”是江苏职教发展的主旋律。1992年,国家教委与江苏省政府在苏南地区进行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1994 年,无锡机械制造学校成为首批全国10所试办五年制高职的学校之一。除了体制机制创新,江苏还尝试多条发展路径:率先实行星级评估、建立现代化示范性学校,推动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建设、国示范建设、优质特色学校建设等,有力提升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品质。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加大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统筹力度,协调区域内相关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据此,2011年和2012年江苏率先设立两批19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为职教发展谋划蓝图。以苏州市为例,2011年入选首批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之后,该市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具有区域职业教育特征的集群式、集团式、集合式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职教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开创全省职业教育全新发展时期。在新形势下,江苏职教聚焦骨干学校建设、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创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不仅“领跑”,还跑出“加速度”。

“江苏职业教育40年的发展史,就是江苏职教人不断追求卓越的奋斗史。经过几代人的继续努力,江苏职业教育由小变大、由弱渐强,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成就了千万学子的人生梦想,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表示。

立德树人,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20世纪90年代,江苏在苏州、无锡、常州3市开展 “双元制”试点,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进入新世纪,江苏在全国率先推进学分制改革,2003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实行“小学院、大学校”办学模式……一系列创新之举,为江苏建立现代职教体系作出有益探索。“今年,我被学校保送到盐城工学院继续攻读本科。”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庞欣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受益者之一。

沈健介绍说,201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为了让像庞欣一样的职校生有更大上升空间,“我们突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着手解决职业教育长期处于‘断头’的尴尬问题,加快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努力,实现美好梦想和创造人生辉煌”。

江苏统筹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3+3”、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3+4”、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的“5+2”、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的“3+2”等贯通一体式学制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多元层级递进培养。

同时,江苏职教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2014年江苏投入4000多万元,支持建设103个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制定510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标准,开发310门校本教材。所有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均建立起与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推动中高职逐步由学制衔接走向课程衔接。“在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已经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晏仲超说。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周稽裘认为,职业教育治理制度创新的优先方向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江苏将“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4个对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温贻芳介绍说:“目前,我校增设工业机器人等新专业7个,与20家智能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建成18家‘企业学院’,在企业建立了13个教学点、在学校建设了6个‘校中厂’和1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立德树人,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江苏职教人坚持素质本位、德技融合、知能并重的育人新理念,着力于培养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基本意识等核心素养。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周新源介绍说,该校着力打造适合地方经济的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具有职业“骨架”、教育“魂”的课程。30多年来,该校为本地各行各业输送3万多名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我对江苏职业教育深表感谢,因为我是江苏职业教育的受益者。”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光辉说。

我省重点建设的骨干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江苏省主导产业基本吻合,在轨道交通、信息服务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90%以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据统计,40年来,江苏职教为经济社会发展累计培养1000多万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输送了300多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服务社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院长庄西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不仅要看能否适应人的发展需要,还要看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周稽裘同样指出,在同一个现代经济体系中融合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和职业劳动制度,促进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方面建立全面协同制度,实现产业需求和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性对接,这是宏观层面质量的最重要标志。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本地经济转型需求、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赢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该校牵头省智能机器人与成套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省发改委工业机器人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国家工业机器人众创空间、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等9个技术平台,近3年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或承担设备改造项目132项,直接效益3000多万元。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介绍,“十三五”期间,南京市将重点创建50个左右对接南京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服务南京“四大名城”建设的高水平现代化专业群,建设40~50个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实训平台,组建10~20个行业企业专业学院。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省职业院校发挥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实习实训、产教融合等方面资源优势,与东盟国家签署合作协议40多份;围绕服务《中国制造2025》,江苏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每年签订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合同2000多项,有力支撑了制造业转型。为了高质量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对接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截至2017年,我省建成了64个集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技能教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和创业孵化中心等于一体的中职教育现代化实训基地。追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江苏职教成为地方经济建设腾飞的“加速器”,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贡献了重要力量。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全力推进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葛道凯指出,江苏职业教育要紧跟经济、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在规模、结构、层次、布局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协调互动。省教育厅将推动《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尽早颁布,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机制,力促企业与职校多“牵手”合作。


分享到:
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