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王定华
(2018年5月7日)
今天,我们相聚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大兴基地,举行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结业典礼暨“双名工程”启动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校长对话交流,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很有意义。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向全体与会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向圆满完成学业的首期名校长领航班学员致以衷心祝贺,向助力学员专业成长的培养基地的导师致以崇高敬意!
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确保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存在着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面对新时代、新方位、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于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看望慰问教师并对教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对广大教师饱含深情、寄予厚望。今年5月2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八字要求。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指出:“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我们必须把握新要求,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开启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
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今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的通知》,正式启动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即“双名工程”,完善国家与地方基础教育高端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造就高端教育人才,是倡导教育家办学的必由之路。如果把校长高级研修班比喻成培养本科生,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比喻成培养硕士生,那么名校长领航班就像是培养博士生。名师名校长领航班是全国中小学校长培养的最高班次,是人们心目中“皇冠上的明珠”。全国1460万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几十万中小学校长,我们抓住了名师名校长这些骨干就是抓住了关键少数,必将辐射带动引领全国大多数。因此,名师名校长领航班的举办效果,直接影响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成效,影响着中央提出的教育家办学的要求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二、提升自我,不负重托,领航教师校长专业发展
作为一位名师名校长,要真正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与担当,真正认识到“名”的深刻含义,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一是“名”在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决定了一个人的方向,也决定一个人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一个没有理想信念的人无法成为一位称职的教师校长,更不要说成为一位名师名校长了。名师名校长要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二是“名”在思想引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灵魂的交融、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对话,名师名校长应该成为具有教育思想的学者。名师名校长和普通教师校长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教育思想。一位教师校长,能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也许就称职了。而名师名校长则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具有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理论学习、实践总结中凝练出来的。名师名校长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统筹学科专业,兼顾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升抓住事物本质和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多学习一些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观点、理论理念,注重继承和发展。中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吕型伟先生曾强调:“如果没有传承,那就没有什么思想创新可言。”
三是“名”在实践创新。要多从当下的教育实践提炼,主动了解经济社会变革的趋势,准确把握新时期学生成长的特征,努力掌握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教学规律,把所学所悟对接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实践去检验,通过检验去反思,通过反思去提升,从而不断凝练升华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家不仅注重理论研究,更注重实践探索。陶行知本人身体力行,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则用“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情趣、改造世界的精神”,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当中,在河北、重庆等多地创办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教育的实践创新。名师名校长要着眼于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全局,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着眼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自觉将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创新,“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办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简单划一地评价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四是“名”在社会担当。名师名校长不仅要办好自己的学校,还要具有使命担当。作为名师名校长,其思想水平、价值追求、办学境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使命已经远远超出了办好自己的学校本身。名师名校长理应多一些家国情怀,更加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更多地胸怀天下、心系未来,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为国育才、为民育子”的教育情怀。要引领区域教育发展,具备家国情怀。要通过思想研讨、送教下乡、支教讲学、工作室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校长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全国中小学队伍的整体发展。
三、总结经验,继往开来,推动双名工程取得新成果
教育部在总结各省市区名师、名校长好的培养经验做法基础上,2014年,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培计划”,系统设计了卓越校长领航工程,推出了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和名校长领航班。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自2015年4月启动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培养基地,真正做到“四个结合”:中央搭平台和地方给舞台相结合、海外研修和国内访学相结合、导师指导和个性培养相结合、工作室建设和精准帮扶相结合。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提供了“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为名校长的“长”、教育家的“冒”创设百花齐放、争相竞艳、奋勇争先、人才辈出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三年来,项目办先后举办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在线主题研讨活动、培训管理者高级研修班、中期成果展示及总结交流研讨班、集中研修活动、培养基地负责人工作会议、海外研修等活动,制定《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培养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工作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制度,为名校长领航班学员培养工作提供了有效管理和有力服务。
三年来,按照“整体规划、个性指导、训用结合、连续培养、协同创新”的思路,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8家培养基地各展所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精益求精,铸就卓越教育领导高地;精准辐射,搭建思想引领互助平台。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创新培养模式,引领校长专业发展,培养教育家型校长的卓越品质。北京教育学院紧紧围绕“夯实专业功底,助力名校长领航”这一主题,扎实推进研修活动。人大附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实践成果以及生成性资源,关注学员校长的办学成效,促进校长学员及其学校的发展。广东二师“任务驱动”下的个性化培养模式,综合采用大数据精确分析名校长发展基础,一人一案、精准帮扶,助推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和学校创新发展。华南师大搭建异质共学平台、主题引领促进思想凝练,汇聚多方资源为学员成长搭建平台。江苏二师聚焦主旨、秉承逻辑、融通课程、情智共生培养名校长。浙江外国语学院坚持行动性、现场性、辐射性、推广性相结合为名校长成长搭建脚手架。
三年来,58名参训校长通过建立名校长工作室、与薄弱学校校长结对帮扶、巡回讲学、名校长论坛、成果展示等形式,宣传推广自己的教育思想,引领其他学校校长开展理论和实践研修,提升办学理念能力,同时在示范引领过程中进一步检验、丰富、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研读名著,撰写研修笔记,开展学校管理案例研讨、办学诊断研讨,开展课题研究,培养本地中青年校长,帮扶薄弱学校,参与送教下乡,参与巡回讲学,参与名校长论坛,开展专题报告,专题调研,境内外实地研修考察,发表论文379篇,出版著作107部。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名校长领航班培养基地和学员深入教育实践,凝练教育思想,传播教育智慧,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年来,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各界媒体对名校长领航班培养工作的宣传报道,让名校长领航班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报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合办栏目“ 中国好校长·领航者系列”和“中国好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系列”“校长周刊”,对名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系列报道,为传播校长的教育智慧,推广他们的办学经验做出了突出贡献。北师大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中小学名校长领航丛书》,涵盖了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所取得的一批优质培养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参训校长的教育情怀、时代特色、精神风貌,为我国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和教育家型中小学校长培养提供了一套鲜明范式,代表着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最新最高成果。
今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和首期中小学名师领航班,分别遴选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等13家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培养基地,14家首期中小学名师领航班培养基地,具体承担培养任务。对于培养基地来说,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准确把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常态,认真研究引导名师名校长培养的规律,引导有潜能、有思想的名师名校长走上大师之路,培养造就一批基础教育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开创性的高难度工作。我觉得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一要开展个性培养。深入了解每位名师名校长的个性特点,认真诊断每位名师名校长成长发展的优势方向,潜心观察每位名师名校长的自身变化和实现自我超越的能力,帮助每位名师名校长实现各得其所的成长。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导师与名师名校长双向开展制定学习规划、开展项目合作、发表论文成果等形式,进行个性化培养。要鼓励名师名校长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和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要开展情景培养。名师名校长并不是由培养基地直接培养出来的。培养基地仅仅是为名师名校长成为教育家型校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名师名校长是否能成为教育家型校长,关键要在于岗位实践。各基地应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在培养过程中充分融入国内外优秀中小学校教学与管理案例课程。要从名师名校长最为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最感兴趣的专题入手,确立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并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为名师名校长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和学习机会。
三要开展跨界培养。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尽管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解决教学与管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综合问题,单一学科知识也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因此,希望各个基地不给名师名校长设天花板,名师名校长有多高的需求就提供多高的教育平台,不设围墙,为名师名校长提供尽可能开放的培养环境。做到跨学科、跨学校选课,甚至跨区域选课。以跨学科培养模式,拓展名师名校长文化视野,提高其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全方位发展。
四要开展课题研究。这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名师名校长专业向更高水平提升的方法,课题研究能极大地促进名师名校长及其工作室成员的科研氛围,调动名师名校长及工作室成员参加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要引导名师名校长围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研究,通过不断发现问题,持续研究问题,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在学习、工作、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创新型的名师名校长。
五要开展精准帮扶。目前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校长队伍总体上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存在理念滞后、动力不足、缺少专业引领等方面问题。各培养基地要通过工作室建设,开展精准帮扶,促进“教学相长”与“学学相长”,引导名师名校长关注乡村的“造血功能”,体现中央的精准扶贫方略。要通过影子培训、跟岗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带动中青年农村教师校长成长。通过交流任职、管理咨询等方式支持薄弱学校管理改进。通过影子培训、课例示范、集体教研等方式培养农村骨干教师。通过组织结对帮扶,定期开展互访交流等活动。
六要开展协同支持。纵观名师名校长成长、成家,都必须具备个人努力、组织培养、岗位锻炼、领导关注、激励机制五个核心要素。中小学名师名校长的人权与事权在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区域理念文化、规章制度、环境氛围都对名师名校长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与各个基地主动督促协调各地把名师名校长领航班培养工作纳入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名师名校长培养工作中的战略规划、管理使用、激励机制等各项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将“选、育、用、管”有机融合,探索构建“公开遴选、集中培训、实践锻炼、跟踪管理、择优使用、动态调整”六位一体递进培养链条。统筹兼顾,形成合力,奏响和谐动听的交响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希望大家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砥砺前行,引领辐射,建功立业,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